您好,欢迎进入南充分平台
你所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 物流新闻 >  省内物流新闻

四川21市州去年经济数据出炉 专家:搭车一带一路谋求发展 来源:省平台 发布时间:2015-02-12 浏览数:14

四川21市州公布2014年经济数据 GDP成绵德居前三

 

 

    推荐阅读:政策解析第6期专题——四川省市州物流发展概况

 

  我省21个市州目前已陆续公布2014年的“成绩单”,记者梳理发现,尽管市州经济总量排名与2013年一致,GDP“千亿俱乐部”亦未扩容,但区域经济中一些“变”的因素已显现出来。

 

  破万亿 成都仍走在前

 

  首位城市成都,GDP总量突破万亿,达到10056.59亿元,依然遥遥领先。绵阳 、德阳紧随其后,且均突破1500亿元,分别实现 1579.89亿元和 1515.65亿元。排在前十名的还有宜宾、南充、达州、凉山、泸州、乐山和资阳。

 

  值得注意的是,成都在12个“千亿俱乐部”成员中的比重还在提升。2013年,成都其中占比为 40.43%,2014年 提升至40.91%,提高了0.48个百分点。

 

  这表明成都调结构、转方式行动较早,成效已显现。去年,成都电子信息、汽车、机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800亿元、1300亿元、1070亿元。而且,受益于天府新区晋升国家级,这一区域的建设进度加快,全年完成投资1383亿元。

 

  “卡位”激烈 凸显区域活力

 

  记者发现,随着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,市州之间“排序”竞争更为激烈。比如,“十强市州”中排位相邻的乐山、资阳,2012年乐山GDP是资阳的1.053倍,2013年缩减至1.039倍,2014年仅为1.010倍,相差11.99亿元。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也可得出,绵阳领先德阳的优势也在减弱。

 

  “四川幅员辽阔,经济涵养度高,而且由于在调结构、转方式过程中注重抗风险的应对准备,尽管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四川区域经济还是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。”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汤继强认为,四川正在形成若干个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
 

  数据亦证明了这一点。去年有泸州、雅安、广安、眉山、资阳等5个市GDP增速超过了10%,遂宁、攀枝花、广元、绵阳、德阳、巴中等6市超过了9%。川东北经济区也在追赶发力,连续三年扩大在全省经济格局中的份额,2012年是16.47%,2013年是16.54%,2014年是16.55%。

 

  他同时认为,“进一步缩小市州间的差距,多点多极,万马奔腾,还需给理想一点时间。”

 

  泸州凉山追逐 上演反转剧情

 

  去年上半年,泸州GDP曾一度超过凉山,升至第七位,但凉山州后程发力,第三季度即逆转成功,使泸州未能成为“黑马”。

 

  凉山州的秘诀是重大工业项目拉动。从该州统计局数据分析,第二产业对该州GDP的贡献达69.1%,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13.3%,确保在泸凉追逐中实现了反超。

 

  尤其是几座大电站的建成投产和产能持续发挥,为凉山经济注入了新动力。统计显示,三峡金沙江川云水电开发有限公司、雅砻江水电凉山有限公司全年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67.9亿元和127.7亿元,对凉山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21.5%,拉动增长8.6个百分点。

 

  尽管如此,泸州的表现依然抢眼。在全国白酒产业低迷不振的背景下,泸州第二产业增速12.2%,位列全省第二,总量也接近760亿元。酒香飘溢的酒城,也留下一个待解的谜团。

 

  “小数据”较量5市州连年进步

 

  除成都以外,谁还能领到五大经济区内部的“持续进步奖”?

 

  其答案是:成都经济区—眉山;川南经济区—泸州;川东北经济区—广安;攀西经济区—攀枝花;川西北经济区—阿坝州。

 

  以广安为例,2012年广安经济总量在川东北经济区中的占比为19.15%,2013年提高至19.23%,2014年进一步扩大至19.47%。如果相比2013年而言,上述市州进步最大的是阿坝州,在经济区中的占比提高了0.74个百分点,其次是泸州,提高了0.49个百分点。

 

  而在上述五个市州中,2014年眉山实现 GDP944.89亿元、广安919.61亿元,两市均提出要在2015年冲刺千亿的目标。“千亿俱乐部”有望扩容,也成为四川2015年区域经济的一大看点。

 

  专家建议

 

  用创业创新盘活资源

 

  西南财大教授 汤继强

 

  给理想一点时间。虽然区域差距缩小,多点多极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,但四川经济发展的耐力正在持续增强。面对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,四川正在增强抗风险、可持续发展的耐力。这种耐力和动力会在2015年持续释放。

 

  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,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重新调整。创新驱动,对于四川而言,更有利于盘活既有优势资源。四川蕴藏的人才、科技、教育等各类优势资源,会汇聚成创新创业的重要驱动力。转方式、调结构,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市场、落实到人身上、体现在创新上,从而形成更具稳定性的增长动力,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的抗压能力、回旋余地和后劲。

 

  应该用好四川作为西部金融中心的优势,用金融工具服务好产业转型升级,服务好新型城镇化建设。如果放在大环境中看,各市州还要有大历史观、大产业观,当前尤其要积极搭车国家 “一路一带”战略规划,在未来新经济的布局中,谋求重大历史机遇。

上一篇: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春运执法数据通报(2月10日) 下一篇:成都启动“十三五”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研究